2011-11-07

華中科技大學東莞研究院


華中科技大學東莞研究院作為率先進入東莞市中國著名大學科技城的機構,是東莞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的事業單位。本著立足東莞,服務於經濟建設,依托學校組織項目研發,推動成果轉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人才培養,促進“產、學、研”合作。為把東莞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市和把華中科技大學建成國際知名大學作出貢獻。研究院自2001年成立以來,作為華中科技大學在東莞的二級機構,為東莞市的產業升級與人才培養綿盡薄力。

近十年來,在學校和東莞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本著立足東莞,服務於經濟建設的宗旨,東莞研究院積極組織項目研發,推動成果轉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人才培養,促進在東莞地區的“產、學、研”合作,為推動東莞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和學校學科建設、科研開發、產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同時,也建立起學校與地方政府部門、企業緊密聯繫合作的嶄新模式。

傳承文化
一、宗旨:科技創造價值,教育成就未來
二、建設目標:立足東莞,依托學校,服務社會,努力打造技術孵化、職業教育的一流創新基地
三、價值觀:誠信(基礎)、服務(本質)、創新(靈魂)
四、經營理念:市場領先、服務為本、科教創新
五、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共同發展
六、運行機制:採取企業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建立一個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
七、管理模式:採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規範、標準、流程的管理體系
八、理念:以服務求生存,以貢獻求發展

址:中華人民共和國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莞太路
0769-22024953
来源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2662312.htm 2010-8-26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資料來源:http://www.gdbip.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5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成立时间:200111
地理位置:位于东莞市的几何中心
整体面积:72平方公里。
地质情况土质:以砾土、亚黏土为主;
地质特点:地势高,地质硬,地耐力强,基岩埋深浅;
地耐力:约2025/平方米;
地震记录:历史上属无灾害性地震区域

简要介绍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2001 11月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 域。园区重点发展科技与教育产业,截至2007年底,共引进大中型科研机构29家,世界500强企业9家,跨国公司企业18家,大型高科技企业86家。
园区开发建设以来,获得多项荣誉。2002 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4年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称号, 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部省市共建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试点计划”,2007被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 “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松山湖创业园2005年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留学人员创业基地”称号,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 服务中心”。
劳动力情况:1.东莞:超过500万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30多万熟悉中外企业先进管理运作模式的中高层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数以万计的外籍中高层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
2.松山湖:引进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松山湖学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机构;国内12家著名大学进驻松山湖虚拟大学园,提供高级人才培训等服务。

廣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前身为广东省地热研究室,于197810月正式成立,在建所20周年之际的19984月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并被中国科学院定位为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2001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根据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和发展战略,从注重上游和下游相结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传统学科和新增学科相结合考虑,设置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学科:新发展学科、面发展学科和点发展学科。

1.  新发展学科的目标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以及研究所长远发展需要,部署新的发展学科和方向,并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取得突破,逐步成为研究所的新的学科增长点。
 
2.   面发展学科的目标是从资源到利用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前沿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体系,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的学科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为我国的后续能源发展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3.   点发展学科的目标是在学科内的某一研究方向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并在国家层面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科研基地。
   
資料來源: http://www.giec.cas.cn/gkjj/jgjj/

廣州污水處理廠 - By 3B04



《廣州市污水治理總體規劃修編》
2010年建成污水處理廠47
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到484.4萬噸/

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70%
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85%.

廣州目前存在著污水處理能力偏小,部分污水直接排入珠江的問題。據廣州市水務局統計,廣州市日用水量約為500萬噸,產生污水約400萬噸,而目前的處理能力只有190.3萬噸,部分污水沒有得到處理。
廣州污水治理的目標是以改善水質為中心,提高城市公共污水收集管網覆蓋率和城鄉污水處理規模。

廣州未來總共規劃68個污水處理系統,72個污水處理廠。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將鼓勵污水再生利用,並配套制定相關政策。廣州將有計劃地將再生水應用於河湧補水、園林綠化、道路清灑、工業冷卻水等對水質要求不高的場所,降低自來水消耗量,實現水資源再生利用。

治污難點:
1市區15條河湧重度污染
2污水收集系統建設混亂
3污水處理運行費用不足
4污水管道建設嚴重滯後
5水系特點增加治理難度

《廣州市2003年—2010年珠江綜合​​整治實施方案》

主要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體環境質量達到功能目標要求,珠江廣州河段有機污染明顯改善,河水變清。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主體工程是集污管網,污水處理廠是系統的服務終端。推進萬人以上鎮級污水處理系統,特別是加快中心鎮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完善污水處理工藝,提高污水處理規模和處理​​深度。嚴格污水處理廠監管,加強處理系統的運行管理和維護,所有污水處理廠必須安裝在線監測裝置,確保達標排放。
優先考慮在對飲用水源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較快、人口集中,城鎮污水污染治理矛盾較突出的地區建設污水處理設施。

大坦沙污水處理廠是廣州市第一座大型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位於廣州市西郊大坦沙島上。大坦沙污水處理系統:目前,該系統工程一、二期已建成,三期工程正在建。第一期日處理規模15萬噸,於1989年建成投產。二期日處理規模15萬噸,於1996年建成投產。 2000年進行日處理能力3萬噸的挖潛改造工程,總日處理規模33萬噸,主要處理老城區荔灣湧和駟馬湧流域範圍內的污水. 污水處理工藝採用生物除磷脫氮活性污泥法(簡稱A2/O),於1989年11月底全面建成投產,經多年的運行證實,處理後出水完全達到設計要求,使該廠附近的珠江河段水質明顯好轉,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廣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所簡介

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前身為廣東省地熱研究室,於197810月正式成立,在建所20周年之際的19984月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併入。並被中國科學院定位為中國科學院高新技術研究與發展基地型研究所,20016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
   根據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和中科院新時期辦院方針和發展戰略,從注重上游和下游相結合、長期和短期相結合、全面和重點相結合、傳統學科和新增學科相結合考慮,設置三個不同層面的發展學科:新發展學科、面發展學科和點發展學科。
  新發展學科的目標是根據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和科學技術發展需求以及研究所長遠發展需要,部署新的發展學科和方向,並選擇適當的切入點取得突破,逐步成為研究所的新的學科增長點。
   面發展學科的目標是從資源到利用形成全面的、系統的前沿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創新體系,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國家級的學科研究與技術開發平臺,為我國的後續能源發展提供理論、技術支撐。
  點發展學科的目標是在學科內的某一研究方向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理論和技術,成為具有國際水準,並在國家層面能夠佔有一席之地的科研基地。
  1)新發展學科
   根據發展需要增設新發展學科,設2個研究方向,即:微尺度能量傳遞過程和能源與環境。新發展學科要有主攻方向,力爭在優勢研究方向上進入國家層面。
   研究內容:微尺度能量傳遞過程理論與技術研究;微流體MEMS研究;生物傳熱理論與技術。能源戰略設計理論和方法研究;能源資源、結構分析;能源政策分析與戰略研究;能源利用過程的經濟、環境評價與污染控制。
  2)面發展學科
   根據國家能源的戰略需求及研究所現有的工作基礎、條件和國內有關研究的基礎,設置兩個面發展學科:生物質能學科和天然氣水合物學科。目標是從資源到利用形成全面的、系統的基礎理論、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
   生物質能學科:生物質能學科可以在資源研究、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形成國家層面的、含蓋上下游和長短期的、完整而系統的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和理論的研究平臺,建成國家生物質能技術工程中心。
   生物質能學科設4個研究方向:資源及能源作物、生物質熱化學利用、燃料合成、固體廢棄物能,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資源及能源作物:能源作物篩選評價、能源作物培育改良、特種能源作物(高產油作物、高糖份作物、速生型作物、高產藻類)的開發利用,能源作物利用過程環境與生態影響評估、生物質資源分佈及特性、生物質能利用過程碳、氫、氧迴圈過程的系統類比與計算。
   生物質熱化學利用:生物質氣化與燃燒、生物質氣化發電、生物質熱解液化、生物質高能轉化(等離子體、超臨界等)。
   燃料合成:生物質化學合成液體燃料、生物質生物合成液體燃料、生物質柴油改性及利用、生物質熱解油的改性及提質、生物質氣化制氫。
   固體廢棄物能:RDF的研究及技術開發、生活垃圾熱解焚燒、特種垃圾的熱解焚燒、固體廢棄物處理過程機理研究及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處理成套設備及系統開發。
   天然氣水合物學科:天然氣水合物學科可在資源研究、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出學科新理論、新方法和應用新技術,建立學科體系,成為國家級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基地。
   天 然氣水合物學科設水合物成藏機制、資源評價、勘探開採、儲存運輸和水合物利用技術幾個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是天然氣水合物形成機理與分佈規律、天然氣水 合物勘探與開採技術、天然氣儲存與運輸新技術、油氣工業中水合物抑制與防止技術、氣體水合物儲能(蓄熱、蓄冷)材料與技術、CO2水合物與溫室氣體減排。
  3) 點發展學科
   點發展學科雖然在學科整體上不能進入國家層面,但在學科內的某一研究方向上有國內領先的研究基礎和研究條件,可成為該學科在國家的重要研究力量。
   點發展學科設有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
   太陽能學科:太陽能學科設太陽能光熱轉換和太陽能光電轉換2個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太陽能製冷供熱聯合系統、太陽能光熱轉換材料、納米功能材料、多晶矽薄膜電池和光伏利用系統。
   地熱能學科:地熱能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熱能轉換和地熱能直接利用,主要研究內容為地熱發電、地熱製冷和熱泵、地熱採暖、地熱乾燥地熱種植和地熱養殖。
   海洋能學科:海洋能學科的研究方向分為波浪能和潮流能,研究內容為波浪能獨立發電與制淡系統、潮流獨立發電與並網運行、海島多能互補系統、非線性水波力學和建模與控制方法。
  目前全所共有職工345人,其中,科技人員292人,具有博士學位89人,具有碩士學位113人。專業技術人員中,研究員28人,副研究員62人,中級職 稱88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10人,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中國科學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2人。已獲批熱能工程學 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和海洋地質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專業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在學研究生146人,在站博士後4人。

參考網誌http://www.giec.ac.cn/